八个月前,当我收到环湖赛报名成功的短信时,心跳快得就像刚爬完15%的陡坡。作为普通上班族,每周只能在通勤路上骑骑车,现在却要挑战全程180公里的山地赛道。手机屏幕上那个「确认参赛」的按钮,仿佛突然变成了潘多拉魔盒——既让人期待,又充满未知的忐忑。
记得第一次参加俱乐部拉练,老鸟们说的「踏频」「功率区间」听得我云里雾里。直到膝盖疼了三天才明白,盲目训练比不训练更可怕。
海拔变化 | 累计爬升2300m |
路面状况 | 60%铺装路/30%碎石路/10%林道 |
危险路段 | 3处急弯+2段悬崖路段 |
在Google Earth上把赛道拆分成12个区段,每个周末实地骑一段。第三赛段的魔鬼坡,第一次骑到半山腰就「爆缸」了——心率飙到192,大腿像灌了铅。
参考《自行车训练圣经》制定的16周计划,实际执行时调整了三次。最大的教训是:休息比训练更重要。
周一 | 健身房力量训练(深蹲/硬拉/腿举) |
周三 | 10×30秒冲刺间歇训练 |
周六 | 负重爬坡训练(5kg沙袋) |
这时候开始接触功率计,发现自己在200w输出时能坚持90分钟,但超过250w只能撑20分钟。这个数据直接决定了比赛时的配速策略。
在车店试了五款公路车,最后选了耐力型车架。别小看头管角度那2度的差异,长途骑行时就是「救命稻草」。
比赛前三天给链条上了最后一遍蜡,那「咔嗒咔嗒」的顺畅声,比任何音乐都让人安心。
发枪前两小时,赛场边的移动厕所永远排着长队。我蹲在检录处旁边,嚼着第六根能量胶,突然意识到比赛从签到那刻就开始了。
在第三个爬坡点,心率报警器第N次响起。我把踏频降到65,改用腹式呼吸,心里默念「屁股沉、手肘轻」的口诀。突然发现前面车手的后背湿透面积在扩大——机会来了!
最后5km | 功率提升到280w |
最后1km | 切换到最大飞轮 |
最后200m | 摇车冲刺(心率191bpm) |
冲过终点线时,码表显示5小时48分,比预期快了12分钟。领到的那张镶着金边的证书,现在正挂在我办公桌上方,每当加班到深夜,抬头看见它就会想起山间的风。
原本以为前三名才有奖金,后来发现组委会设置了5个年龄组奖项+3个特别奖。我因为全程功率输出最稳定,意外收获了「节奏奖」的3000元奖金。
现在每周四下班后,仍然会骑着车去江边看日落。后轮碾过梧桐叶的沙沙声里,隐约能听见下一个赛事的召唤。
2025-09-14 13:23:03
2025-09-14 12:35:35
2025-09-14 12:09:26
2025-09-13 12:40:35
2025-09-13 08:19:14
2025-09-12 21:58:45
2025-09-12 16:43:17
2025-09-12 14:44: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