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在香港九龙城的街道上,依稀还能感受到六十年代的气息。1962年出生的关之琳,就在这片充满市井烟火气的街区度过了她的小学时光。街坊邻居至今记得,那个被大家唤作"之之"的小姑娘,总爱穿着白衬衫配深蓝背带裙,蹦蹦跳跳地穿过摆满鱼蛋摊的巷子去上学。
在创立于1925年的玛利诺修院学校,关之琳从一年级开始就展露出艺术天赋。据校友回忆录记载,这个眼睛会说话的小姑娘有三个特别之处:
2018年香港电影资料馆的特别展览中,首次公开展出了关之琳1972年的作文簿。泛黄的格子纸上,她用稚嫩的笔迹写着:"今天跟爸爸去清水湾片场,看见张彻导演把剑王羽叔叔胸口,原来血浆是用蜂蜜调的..."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电影制作的浓厚兴趣。
年份 | 学校活动 | 相关人士回忆 |
1968 | 圣诗班独唱 | 音乐老师陈美玲:"她音准极佳,但更擅长用眼神传递情感" |
1970 | 校际绘画比赛 | 同学李慧敏:"她画的圣母像用了电影海报的构图" |
1972 | 毕业话剧演出 | 班主任黄淑仪:"坚持要给角色设计新发型" |
父亲关山的电影工作室,堪称关之琳的"第二课堂"。周末跟着母亲去送饭时,她总爱蹲在摄影棚角落观察。场记本上至今保留着1970年某天的记录:"之之建议把女主角的珍珠项链换成银链子,说这样反光更好看。"那年她刚满8岁。
对比当时其他星二代的生活轨迹,关之琳的成长经历显得尤为特别:
翻开《香港电影史话》第3卷,能找到一段珍贵记录:1971年邵氏片场新年联欢会上,9岁的关之琳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即兴创作的分镜草图,让来探班的李翰祥导演连连惊叹"这丫头天生吃这碗饭"。
玛利诺修院严格的天主教教育,与片场自由的艺术氛围,在关之琳身上形成奇妙融合。她曾在校刊发表的小诗《幕布后的星星》,把摄影棚的灯光比作"会跳舞的银河",这种独特的观察视角让语文老师既惊喜又困惑。
2001年《电影双周刊》专访中,关之琳提到小学时期最珍贵的收藏:"是个贴满电影票根的笔记本,每张票根旁边都抄着当时记住的英文对白"。可惜这个承载着最初梦想的本子,在多次搬家中遗失了。
傍晚的霞光染红教室玻璃时,总能看到那个梳着两条麻花辫的小姑娘,踮着脚擦拭合唱团的钢琴。琴盖上映着的稚嫩脸庞,仿佛已经预见二十年后《黄飞鸿》里那个惊鸿一瞥的十三姨...
2025-10-17 16:35:50
2025-10-17 16:26:13
2025-10-17 16:03:27
2025-10-17 15:26:17
2025-10-17 15:08:25
2025-10-17 14:08:15
2025-10-17 08:03:08
2025-10-16 10:59: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