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儿咱们唠唠《阳春艺曲》这个老古董。说它老吧,可每次在音乐厅听见那旋律,总觉得新鲜得跟刚冒芽的柳条似的。您要问这是啥曲子?它就是唐代流传下来的古琴曲,不过里头的故事可比这标签有意思多了。
据《旧唐书》记载,这曲子最早是开元年间礼部侍郎李琎捣鼓出来的。当时长安城流行"踏歌",老百姓逢年过节就手拉手绕圈唱歌。李大人某天在曲江池边溜达,看见十几个小娘子边采荇菜边哼调子,灵感突然就来了。
您注意过没?这名字念着特别顺口。阳春"暗合《诗经·豳风》里的农事诗,"艺曲"俩字又透着文人雅趣。白居易在《琵琶行》里写的"初为《霓裳》后《六幺》",说的就是它早期的别名。
历史时期 | 主要乐器 | 演奏场合 |
唐代 | 十三弦筝 | 宫廷宴饮 |
宋代 | 七弦琴+竹笛 | 文人雅集 |
明代 | 独奏古琴 | 书斋自娱 |
头回听这曲子是在苏州评弹馆。开场那段泛音,活脱脱露珠从荷叶上滚下来的动静。中间转调时琴弦"吱呀"一声,跟踩断枯树枝的脆响似的。最绝的是第六段"寒潭雁影",左手在十三徽外揉弦,真能听出大雁扑棱翅膀带起的风声。
前些天刷短视频,看见个后生用电吉他弹《阳春艺曲》,底下评论吵翻了天。其实要我说,这曲子本来就是劳动号子演变来的,加点新元素不算糟蹋。您听听交响乐版的,大提琴声部垫底,竖琴走主旋律,反倒衬出原曲里藏着的恢弘气度。
演绎形式 | 创新点 | 代表团体 |
电子混音版 | 加入环境音效 | 故宫博物院数字团队 |
舞蹈剧场版 | 结合现代舞 | 云门舞集 |
跨界音乐会 | 古琴+爵士鼓 | 中央民族乐团 |
要说最接地气的,还得数公园里老头老太太的二胡合奏。琴码上裹块蓝花布,松香粉簌簌往下掉,拉错音了互相挤眼睛笑。这时候的《阳春艺曲》,倒真有了几分当年田间地头的活泼劲儿。
2025-08-07 15:01:06
2025-08-07 14:56:42
2025-08-07 14:50:56
2025-08-07 14:40:45
2025-08-06 15:43:49
2025-08-06 15:39:00
2025-08-06 15:34:04
2025-08-04 19:23:17